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

新寮在地「老」居民:訪問邱浩一先生

        新寮庄在開庄之時頗具規模,據當地耆老口述:新寮之新是相對於高樹的老寮而言,當時兩庄在隔壁,中間隔著陰溝,靠一座板橋即可來回通過;可惜在咸豐元年(西元1851年)荖濃溪氾濫,改道流經兩寮之間,並沖毀舊的新寮庄,當時居民多移往杉林、新庄等地,後來再由美濃、高樹等地遷入;新寮庄現有居民七百多人,以邱、黃、陳、鍾四姓為大姓。

4-13新寮百年古井
    


        為了考察新寮居民的家族遷移史,我們決定逐戶拜訪夥房、抄寫棟對以了解其歷史脈絡。幸運地,在一戶頗具規模的夥房前和族人邱浩一先生聊了起來,他引領我們進入廳下,並指著燈對「源通渭水千支香、書紹瓊山一脈香」驕傲地說著:「從『渭水』可以得知我們的遠祖是姜太公,他的第三個兒子姓邱」,此穆公後移居河南,這也是邱氏宗族堂號為「河南堂」的由來;且隨著歷史演變,邱氏族人為躲避戰禍或另謀發展,遂逐步南遷,從河南往廣東、福建等地移動,最後再到台灣、南洋及世界各地。
    


邱家堂號為忠實第,洗石子的牆柱雖有歲月痕跡,但仍可遙想當年風華絕代。

邱屋夥房的祠堂,牌位上刻有歷代祖先名字。



        現年七十歲的邱浩一曾親眼目睹祖墳裡的骨灰罈,因此推知祖先來台時間約在兩百至兩百三十年前,由十七世的集禮公帶領族人和錢財橫渡黑水溝,直接在新寮  落地生根、開枝散葉,「我們家族最有錢時養了一百多頭牛,在高樹、尾寮、竹子門、龍肚都有土地,我們會到這些地方收租。」邱家的顯赫從夥房建材即可看出:祖堂的木料是福州運來的杉木,水泥的結構體則是在民國二十二、三年就建造的。
    


        除了建築外觀的富麗堂皇之外,邱家也極為重視人心內部的禮樂教化,十九世展成公於清同治十年受封為「貢元」的匾額,至今仍高掛在祖堂橫樑上,左右兩側的棟對也明訓著後代子孫:說禮敦詩冀有光於前烈、立綱陳紀期丕振乎後昆;教子以義方愚則耕兮賢則獨、生財有大道勤於體而儉於家。
        

十九世展成公於同治十年獲頒的「貢元」匾額。
沿著邱屋夥房前的小徑漫步至百年古井,左一即為邱浩一先生。


  
        目前新寮被台28線開膛破肚而過,政府美其名為了發展和觀光而拓寬道路,致使湧向荖濃、寶來等溫泉勝地的車潮和人潮更為快速地呼嘯經過,還是甚少停留在這個開發最早、留存最多客家古風的聚落。然而不論是有形資產如古井、伯公、夥房等建築設施,或是無形資產如新年福、伯公生、祭河神等信仰習俗,在在都展示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美感,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體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