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

由北而南,逐樟腦而居:訪問「永光行」掌櫃鍾照明

      相較於新威、新興、新寮三里單純而集中的客家人口,六龜區其餘十個里的客家族群分布,則顯得零散混雜。例如六龜、義寶、文武、中興等里的客家人,大多在日治時期(約西元1902年)從桃園、新竹、苗栗等地移入,一方面是原居地謀生不易,另一方面也因應六龜山區樟腦的開發和招募,而有大量機會可從事腦丁、擔腦夫、搬運苦力(搬運夫)等工作,他們擁有開發樟腦的相關工作經驗與資本,屬於一種專業性的移民,這是客家族群繼清代乾隆年間後的第二次大規模遷徙。

    

      這群由北部遷移而來的客家人,硬頸耐勞,在山區焗腦、挑柴不以為苦,更勤儉累積財富。待樟腦事業沒落之後,便利用這筆辛勤工作的存款落地生根:買土地、蓋房子、開店營生等,傳承至今,現在六龜里太平街上的大部分店家均為客家人所經營。若要從台灣樟腦產業來觀察客家人移動的路徑,六龜鍾家是一個適合參照的對象,其族人包含接手經營「永光行」雜貨店的鍾照明先生,以及六龜區調解委員會主席鍾享檸先生。

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「永光行」是一間具有歷史味道的雜貨店,掌櫃鍾照明先生對於兒時的遷徙過程仍記憶猶新,便娓娓道來這段往事。他的祖父原為新竹竹東的茶葉商人,將茶葉賣給日本人,後因事業有成而使日本人眼紅,便編派了「違法」的理由將其財產充公燒毀。其祖父的事業一蹶不振後,便帶著家人遷移到苗栗大湖,適逢二次大戰期間,日軍對於樟腦製成火藥的大量需求,遂投入焗腦工作;等到一至二年後當地樟腦開發殆盡,又沿著中央山脈,往南遷移到嘉義阿里山神木群附近,繼續焗腦工作,直至資源不再。之後便持續著兩年一遷的模式,從阿里山下達邦部落,再翻過一個山頭,抵達高雄桃源的「樟山」──因應樟腦業而興起的地名[1]     


屹立於六龜老街六十年的永光行。
四歲時和父母由北而南逐樟腦而居的鍾照明先生。

 


      那時鍾照明四歲,「被菜籃挑來的,老人家的棉被、鍋子等家庭用的東西,都是挑過來的,父親的朋友幫忙挑小孩。」他回憶起這段遷徙的情景,也感概父母逐樟腦而居的辛勞。就這樣一家人在山上工作和生活,鍾照明平日下山到六龜就讀公學校,假日才回山上,直到國民政府來台、樟腦需求不再,全家人才搬離、到六龜另謀出路,開起「永光行」雜貨店,一經營就是六十年。


鍾照明先生口述精彩的家族遷移史。

街屋形制的永光行店面狹長,從天花板、牆面到地板吊掛擺放了日常生活所需之大小器物用品。



      除了家族歷史,我們也問了身為北客的照明阿爸,是否自覺和美濃客家人(南客)有何不同?他認為講話腔調不一樣之外,美濃人雖然內部比較團結,但相對來說也比較自私。一旁的伯母開玩笑的說,小心被揍喔!兩位健談爽朗的老人家為訪談過程帶來不少笑聲!



妙語如珠的伯母,還熱情地招待我們喝涼水!


        此外,我們也訪問了鍾照明的侄子鍾享檸,他拿出一份完整詳細的族譜,上頭密密麻麻都是家族日漸龐大的紀錄,眾多鍾家後代更開枝散葉到荖濃、旗山、梓官等地,傳承了祖先的經商頭腦,在各地一共經營七家便利商店。鍾氏家族的遷移和發展,具體而微地體現了當年客家族群逐樟腦而居,由北而南、胼手胝足的歷史。



訪問荖濃鍾享檸先生。

鍾享檸為鍾照明的姪子,對家族遷移史也瞭若指掌。

鍾家族譜完整詳實,是珍貴的傳家寶。

鍾享檸解說家族源流。







[1] 溫紹炳、葉茂榮,《台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》,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,2003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